密封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密封条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挥洒汗水著华章建设幸福新农村【消息】

发布时间:2020-09-16 01:30:09 阅读: 来源:密封条厂家

编者按: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作为一线基层干部,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注。他们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又是精准扶贫的支点。他们以村为家,常年扎根基层一线,为改变所驻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当前,我省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民造福,在赣鄱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为此,本报记者采写“第一书记的担当”,让读者随着记者的笔触,走进第一书记的工作与内心,聆听他们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希望时的激情与执著、探索与实践,展现第一书记发扬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上的担当精神与为民情怀。

今年以来,由景德镇市昌江区委组织部派驻该区丽阳镇枫林村的第一书记俞婷(左),带领驻村工作队通过农业产业扶贫、搭建企业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就业扶贫等有效机制,让一批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国江西网记者 曹 耘摄

今年以来,赣州市旅发委派驻上犹县梅水乡园村的第一书记陈丞结合自身工作优势,与多个旅行社推出园村“一日游”精品线路,直接带动贫困户参与茶叶、皇菊等产业发展。中国江西网记者 唐 燕摄

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驻袁家村第一书记王祯,积极为落户该村的欣欣荣农业科技公司协调解决场地、用工等难题,助力企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致富。12月初,公司发放分红近5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432户1076人。中国江西网记者 邓爱勇摄

2016年以来,景德镇市浮梁县发改委派驻臧湾乡仓下村的第一书记孙雨胜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帮助村里的茶叶企业拓展销售渠道,联系合作项目,整合资金发展新茶园,帮助贫困户与茶园签订就业合同,使名优茶制作成为村民的增收点。图为景色迷人的新佳茶园。中国江西网记者 曹 耘摄

“干”出来的信任

――记芦溪县南坑镇妙泉村第一书记贺志华

中国江西网记者 刘启红

37岁的萍乡市安监局救援救护中心副主任贺志华是一名退伍军人,曾负伤的右腿上至今还留有两颗长钢钉,可走起路来仍是呼呼生风。对于全省“十三五”贫困村、芦溪县南坑镇妙泉村村民来说,这位今年2月才到任的第一书记虽然年纪轻,做事却非常“老道”。“这个后生不错,有干劲,能服众!”村民们如是点赞。

47岁的罗启发是妙泉村贫困户中的“硬骨头”,一家人就挤住在一栋被列为危房的废弃工房里。贺志华了解实情后,随即调动所有的资源帮他解决难题。一方面联系萍乡市安监局,争取单位的支持,特批到了6万元帮扶资金;另一方面为罗启发申请了3万元危房改造资金。短短几个月,罗启发一家人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好房子,大喜过望。12月7日上午,记者探访罗启发的新居,只见屋内每个房间布置一新,显得宽敞明亮。大门两旁,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乔迁感谢亲友,建房不忘党恩”。

王某是妙泉村出了名的“刀子嘴”,被她骂过的人不少,基本上被村民孤立,在民意评议贫困户时得票极低。然而,她们全家挤在一间低矮的旧平房里,再加上没有劳动力,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对于这样的贫困户,该帮还得帮。”贺志华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坐下来协商,经过激烈讨论,他说服众人,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把王某列为易地搬迁贫困户。

除了访贫问苦,跑项目是贺志华重中之重的工作。12月7日下午,贺志华带着村支书黎根清、村委会主任谢涛又一次到县有关部门联系工作。他们来到县水务局,请求把一个高效节水项目改建到妙泉村,由于不符合政策搞不了;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赶往县林业局,问询一笔封山育林的项目资金什么时候到位,事情基本明朗。在贺志华看来,多争取一点,村里的脱贫攻坚就多了一些动力。高效节水项目没有争取到,他安慰大家说:“不要灰心,明年我们早些动手接着干,希望很大!”

正是凭着这股子“接着干”的韧劲,妙泉村逐渐走出困境。在贺志华与村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该村至今已争取到了公路建设资金、整村亮化资金、河道改造资金……这些真金白银,为妙泉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记者手记:

第一书记该怎么干?贺志华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多办实事。在工作中,他善于摆正位置,争取主动性、调动积极性,一方面发挥“派”的优势,上引下联,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跑项目争资金;另一方面发挥“驻”的作用,为解决群众困难想办法谋出路。从这个意义来说,第一书记选好了、用好了,对于农村发展大有裨益。

到村里来就是村里人

――记永新县高桥楼镇白堡村第一书记高柳珠

中国江西网记者 李 歆

今年55岁的高柳珠是省国资委政策法规处调研员,2015年9月,他主动请缨,加入了省国资委驻永新县白堡村扶贫工作队,担任第一书记。

高柳珠回忆起初见时的白堡村:“禾水河横亘村北,没有公路桥,汽车进不来,山里的特产运不出去。8个自然村,没有一寸水泥路。经济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贫穷。

潜心调查、挨户访问、开会商讨……经过紧张有序的前期摸底工作,高柳珠圈定了白堡村最核心的需求:铺路架桥。他带着设计图纸找到了省国资委领导,寻求支持。省国资委积极协调多家企业,筹集了500万元的帮扶资金。

这笔钱,让全村每户人家门前都通上了水泥路,让一座崭新的公路大桥飞跨禾水之上,让寂静已久的山村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白堡村群众眼中,第一次涌动着希望的光彩。

桥修好了,水泥路通了,农业机械进了村,村里撂荒的田地都复耕起来了。高柳珠擦擦头上的汗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他与村两委班子商讨,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购买肉牛发给贫困户饲养,每养一头可领取2000元工资。

“一定要让贫困户认识到,劳动才能致富。”这是高柳珠的扶贫理念。一年下来,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劳动,户均增收2100元。年底合作社将售牛所得款项20余万元注入村集体账户,让集体账户第一次有了积蓄。

“今年,我们要着重培养贫困户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思想的转变,比经济的脱贫意义更大。”参考企业发展的理论,高柳珠展开了他的新探索。按照每户贫困户3000元的标准,将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注入合作社,并且鼓励贫困户多参股,股东每年分红不低于10%,注资越多,回报越大。这样一来,贫困户从被动接受帮扶变成了主动争取入股,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高书记,多亏了你帮忙,我家的新房修好了!”“进来吃饭啊高书记!”记者陪着高柳珠走在白堡村的田间地头,村民遇到了,都会亲切地喊他“高书记”,并赶上来与他握手。

“我们把群众当亲人,人家才会信任你。”在白堡的两年间,高柳珠总以“村里人”自居。他说:“到村里来,我就是村里人,群众拉着你的手说心里话,十分自然,我喜欢这种感觉。”他详细地记录着每一次上门访问贫困户的所见所思,从锅中冒着香气的红烧肉到群众牵挂的大事小情,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记者手记:

高柳珠的身上,涌动着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他感染、鼓舞着身边的人,让终日愁眉不展的贫困村民有了笑脸,让同组的扶贫干部有了干劲,让曾经一穷二白的山村有了奔头。无论何时,他总是把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宵衣旰食,一心为公。在高柳珠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担当。

凝聚脱贫攻坚最强力量

――记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第一书记刘江峰

中国江西网记者 唐 燕

路边的芦苇齐人一般高,往两边拨开才能过人。随处是破旧的牛栏、猪栏,还有不少村民的土坯房。

落后、破旧、荒芜,这是刘江峰对省“十三五”贫困村――赣州市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的第一印象。2016年3月,离开原工作单位赣州市委组织部到窝坑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当天,刘江峰彻夜难眠。

抱着不服输的信念,刘江峰带领村干部开始走访调研,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调研后,刘江峰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抓产业,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

起初,村民反映最强烈的还是那条通向村外的崎岖山路。不仅出行极不方便,也制约着村里的产业发展。“以前村里好不容易引进了一家蔬菜公司,最后因为路况不好,蔬菜运出去都烂了。”村民曹云森的这句话,引起了刘江峰的注意。

于是,刘江峰决定从村道改造、环境治理入手改变村容村貌。很快,村里长3.5公里的主干道拓宽了,并且增设了太阳能路灯。同时,还建了2个文化广场,增添了健身器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

窝坑村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有种蔬菜水果的传统。驻村扶贫工作队经商量后,决定流转土地500余亩,引进优良品种扩大蔬菜种植和发展刺葡萄产业,引导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款入股,与企业合作运营。但许多村民对这一做法并不理解。

“发展产业必须搅动思想,破除小农意识。”刘江峰先后带领村民代表到崇义、信丰等地参观学习发展产业的先进经验,让村民开阔了眼界,对产业发展也有了信心。紧接着,刘江峰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如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窝坑村引进了蔬菜、葡萄种植和石蛙养殖三大产业,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目前,刘江峰利用窝坑村蕉溪走廊紧靠大山脑林区的优势,正准备规划和建设枇杷园、桃花堤等特色景点,努力把窝坑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金窝窝。

记者手记:

第一书记驻村不单是住村,更是思想驻村、精神驻村。只有真正把村民当作亲人,把村里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里,才能踏踏实实为改变落后面貌作出贡献,才能赢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村民把她当亲人

――记余干县大溪乡杨源村第一书记谭湘

中国江西网记者 吕玉玺

12月7日,余干县大溪乡杨源村寒气逼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谭湘还是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谭湘一边翻开笔记本,一边和记者聊起了一天的工作安排:上午准备好送戏下乡的场地后,了解贫困户胡来贤的蛋鸭养殖情况;下午到慈古源村小组察看秀美乡村建设情况,走访贫困户;晚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扶贫车间进村的相关事宜。

杨源村距县城24公里,有贫困户81户282人。10个村小组都在群山环抱之间,进出道路窄小,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要想富,先修路。谭湘带领村干部为村级道路改造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申报立项,争取资金。今年10月,投资436万元,长达7.8公里的杨源村村级道路改造工程开工,12月底,一条新路就可以让10个村小组与外面的世界实现连接。

“最初的一段时间,村民对我并不信任。”谭湘说,“我逐户走访村民,与他们聊天、交朋友,把全村的贫困户走了一个遍。”看着谭湘没日没夜地在村里忙碌,渐渐地主动找她说心里话的贫困户多了起来。

“我把发展蛋鸭养殖的想法告诉了谭书记,请她帮忙拿主意。”村民胡来贤告诉记者,谭湘很支持他,帮着联系购买鸭苗,并请来专家传授养殖技术。如今,他已经养殖蛋鸭400羽,每天收入超过100元。

14时30分,杨家源村村民广场响起了鞭炮声。“送戏下乡活动第一次走进了杨家源村小组,村民在家门口看戏还是第一次。”杨源村党支部书记吴握权介绍,过去由于不通路,送戏下乡的大车只能开到路边的村小组。如今,10个村小组道路全部拓宽,组组都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路通了,杨源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希望。“义乌几家企业已经同意在村里建立车间,聘请村民进行一些家居用品和饰品的加工……”19时,谭湘主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村里建扶贫车间的相关事宜进行投票表决。

21时20分,会议结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谭湘回到宿舍,拿出笔记本把当天的工作再梳理了一遍,并把第二天的工作一一列好。

“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今年5月,作为余干县广播电视台记者的她到大溪乡杨源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几个月来,她写了几万字的民情日记,将村里的大事小情一一记录下来,并逐项落实解决。如今,村民已把她当成亲人,大事小事都来找她商量。

记者手记:

来到杨源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时,谭湘的孩子才1岁,有时候忙起来一周也见不到孩子,遇到家中无人看管孩子,她就将孩子带到村里,寄放到贫困户家中。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谭湘将自己根植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奉献自己的青春。这样的青春注定无悔,这样的人生注定精彩!

用工作实绩赢得百姓的尊重

――记东乡区王桥镇菱塘村第一书记李超

乐 欢 中国江西网记者 李耀文

他是南昌工程学院保卫处消防科科长,是维护校园安全的一名老兵;他带领村民发展脱贫产业、兴修水利、整治环境等。他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也获得了上级组织的认可,今年8月被评为全省扶贫先进个人。他就是抚州市东乡区王桥镇菱塘村第一书记李超。

2015年7月,李超由学校派出,赴帮扶点省级贫困村东乡区菱塘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到任后,他把村民当亲人一样对待,村里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小学生,都认识了这个经常挎个相机的扶贫干部。

帮扶对象陈根庭10岁的儿子因出生时未办理准生证,一直没有上户口。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取得合法身份,李超到东乡区卫计委咨询政策,得知陈云办理户口必须要做亲子鉴定,于是联系江西省博中司法鉴定中心,免费为陈云做亲子鉴定,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帮陈云落实了户口问题。不仅如此,李超还帮助陈根庭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2.5万元,并帮助他儿子也申请了低保。

要致富,先修路。李超帮助菱塘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通村里的“断头路”,他主动到南昌工程学院和区帮扶点单位协调解决修路经费,筹资83.2万元,兴修了长达2747米的水泥路。如今,村民运输石料、粮食等产品出村方便多了,大家给这条路取名为“菱塘幸福路”。

通过调研,李超发现了该村贫穷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产业。他立马对菱塘村进行产业规划,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发展起了光伏发电、红山桥莲藕种植、泥鳅养殖、七彩野鸡养殖4个产业,把9户贫困家庭纳入产业分红,每户年增加纯收入近7000元。

两年来,在李超的协调下,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菱塘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有了集体产业,村民收入稳步提升。让人高兴的是,菱塘村实现了贫困户按时脱贫、贫困村同时摘帽的目标。李超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但他的工作计划本里还排满了许多要做的事情:文明村建设、山塘水库加固、完善乡村书屋……李超对记者表示,争取在任内扎扎实实为菱塘村办几件实事。

记者手记:

李超在驻村扶贫的两年里,村里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工作的身影,他帮助村民解决的事情数不胜数,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扶贫“接地气”才能出实效,李超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土地,用心倾听民声,每一项工作都和百姓的诉求直接相关,也让他在工作中收获了喜悦和成绩,更赢得了百姓的理解和尊重。

做好服务农村和群众的“办事员”

――记宜丰县车上林场直源村第一书记卢红英

中国江西网记者 胡光华

宜丰县车上林场直源村山高路远、水冷人稀。这个省级贫困村,是第一书记卢红英最牵挂的地方。

今年7月1日,55岁的卢红英从宜丰县国税局光荣退休。她找到局领导、县委组织部领导说:“直源村的扶贫工作到了关键期,第一书记最好别换,我能坚持多久就多久。”

2015年9月,组织安排卢红英任直源村第一书记,原因是她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也有爱心。

卢红英住进村里后,首先是登门入户,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意、商讨扶贫措施。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村里决定发展黑木耳、清水养鱼、光伏发电等。跑项目、争取资金,她带领村集体建起了10万个菌棒规模的黑木耳生产基地、10多亩鱼塘。产业扶贫开展得有声有色。

近两年,直源村9个村小组的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再也不需要用竹筒接水了。争取了500亩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新农村3个建设点的建设快速推进。不管办什么事,卢红英都是“厚着脸皮”求熟人,项目能争就争,资金能省便省。光项目申报材料、村医疗室和综合活动室建筑设计等,就节省了费用近3万元。

卢红英对困难群众厚爱一分。村民李蓝芳右眼失明、右腿不便,生活贫寒。卢红英为他妻子在木地板厂找到工作,还经常到他家走访慰问。“我家去年脱贫了,日子有了奔头。”说起家里的新变化,李蓝芳乐得合不拢嘴。48岁的曹时香因患病落下右腿残疾。卢红英鼓励她养鸡养鸭,同时还帮着销售,并引导她学会做微商。

卢红英不会开车,进村坐班车,入户双脚走,走走停停,聊聊听听,村民的事就都清楚了,相互之间也像老朋友一样熟悉。

一次,局领导进村调研时发现,卢红英十来平方米的宿舍,“家”徒四壁,楼面漏水,决定拨工作经费修缮。卢红英摆摆手说:“空调电视我不要,如果拨款,就把村部办公楼屋顶的防水搞一下。”后来,局里拨款给村部做了整体防水,并捐赠了一台电脑和打印机。

记者手记: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卢红英在地处边远的山区小村任第一书记,为村级经济的发展、为群众的增收致富想尽办法,劳而无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和实干担当。尤其在已到退休年龄的情况下,主动向组织请求留任第一书记,继续从事她的扶贫事业。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小小战争

仙魔尘缘红包版

无限封锁破解版

天天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