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密封条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制造业寒冬的成因与逆袭

发布时间:2020-02-13 23:57:17 阅读: 来源:密封条厂家

“中国制造”这个在过去数十年一直代表着物美价廉、物超所值的名词,正在逐步褪去其耀眼的光芒,最新公布的8月官方制造业PMI跌破50的枯荣线后已触及9个月以来的低点,PPI跌幅更是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低。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骨骼对稳定市场、保障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持续的萎缩状况对于经济增速下滑的拖累明显,工信部对于其潜在增长率减缓乃至大势所趋的判断是否意味着制造业已难以“王者归来”?我们还能否做些什么来扭转这样的大趋势?

一、制造行业持续疲软的原因分析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建国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也是经济转型的基础。尤其是工业化初期,国家采取农业扶持工业的政策,实际上利用“剪刀差”来补贴众多的工业企业,最终造就了制造业长期的繁荣。但是若干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制造行业却在经历痛苦的严冬,回首曾经的辉煌不禁让人唏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或许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两面找到一些原因。

1.内部环境不佳

首先,体量巨大,产能过剩。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作为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中国制造”早已成为恐龙级的庞然大物,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领域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披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1年(不包括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2%、78.5%、77.4%、 78.3%、77.2%,今年前两个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2%、77.8%;而IMF的报告更是悲观的估计,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已从金融危机前的80%下降到60%左右。产能持续过剩制造的大量库存,不仅会压低市场价格,亦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热情,制造业目前的萎缩状态多归因于此,而且这种供给面的刚性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

其次,成本上升,竞争力下滑。“中国制造”的低价举世闻名,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更是不胜枚举。究其原因,经济学原理认为同质商品之所以可以卖出更低的价格只能是因为更加低廉的成本。而生产成本主要由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环保支出等等组成,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量的人口、众多闲置土地、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近10年我国年均工资涨幅达16%;楼市调控也在扭转以低地价吸引投资的地方发展模式;石油、矿石等资源类产品不可逆转的长期上涨趋势;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的环境成本等,很大程度上已经熨平了之前的成本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滑,目前的行业疲软其实是诸多要素红利被消耗殆尽的外在表现。

再次,国企与民企争利,制造企业两级分化。入围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216家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比67.67%、利润总额占比 61.79%,资产总额占比更达到了74.69%,全面压倒284家民营企业。但在平均收入利润率、平均资产利润率、平均资产周转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等经济效率指标比拼中,国企却无一例外的落败。处于优势垄断地位的国企掌控的社会资源越多,民企投资机会不足的问题就会越严重,而国企长年占据绝对优势的状况对于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金融系统逐利导致实体空心化。中国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5.7%,但其利润却占到32.2%;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272家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虽占500强的42.7%,但利润却仅占25.04%。这也是5年来,5家商业银行占500强利润比例收入首次超过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利润占比降幅最大的一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业利润已远超其本体行业,盈利水平的悬殊将会诱使资金不断弃实投虚,这种建设在脆弱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大厦坍塌的风险极高,制造业为银行打工的畸形发展模式对经济的伤害将会越来越大,因此,金融系统应该逐步加大向实体让利的幅度。

2.外部竞争加剧

首先,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回流。在欧美政府高层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复兴的口号带动下,外国资本已开始回流本国市场,虽然目前回流企业仍只是少数,但是中国成本优势渐弱,美国政府又在推出各项鼓励政策,资本的可盈利空间明显提高,外资企业回国谋求新的发展机会逐渐成为必然选择。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技术的领先地位,对于海外的高端制造业迁回国内一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另一方面还不断发动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抑制“中国制造”对其国内产品的冲击。在外需已经明显萎缩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内企业的新订单减少,制造业回暖难度进一步加大。

其次,发展中国家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最有力的武器,但30年之后,这些成本都大幅提高了,而缅甸、越南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跨国产业链再次转移的新目标。虽然这些国家目前在劳工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与中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缅甸为力,该国政府不断鼓励人们加强储蓄,帮助国民提升技能和教育水平,大力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金融业的现代化,已在多个方面为引进外资做好了准备,而国内寄望的沿海向内陆的制造业梯度转移可能并非如想象中那么顺利。

二、后期国家刺激制造业回暖的努力方向

目前制造业竞争力的滑落已较为严重,而想扭转外部市场难度远远超过内部的纠错和修正,因此我们可以更加注重从解决国内问题着手,逐步改变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

第一,供给面结构性调整。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是我们绕不开的发展瓶颈,将扩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的发展思路,导致低端同质商品过多和盈利水平下滑,而且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持久的拉动力,持续扩大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导致盲目的重复建设,因此供给层面的结构性调整需要政府先从经济发展思路上做出根本改变。不过从最近发改委批复的新项目来看,投资“压轴”稳增长的情况依旧,这也意味着产能过剩状况的缓解之途前路漫漫。

第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即对资源的经营整合能力和对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中国企业更注重规模的发展模式令兼并盛行,大鱼吃小鱼的结果是企业的规模庞大,但真正具有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部门有限,企业大而不强,在生产规模上简单扩大导致产量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的不断下滑阻碍行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所以,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把创新置于企业战略的最重要位置,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第三,打破国企垄断格局。在市场条件下,当国企生产的边际成本高于民企时就应该选择收缩;但在垄断条件下,国企可利用许多非市场因素来支撑其高成本的扩张,垄断性资源逐渐将民营经济“挤出”市场,从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效率和成本,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福利都受到负面影响,打破国企一家独大的形势。引导民企进入垄断领域,并切实减少行政性干预,保证其受到公平的对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制造业疲软情况。

第四,加速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中国产业中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虽然有待商榷,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已经成为大众共识。5大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授信类业务第一(主要来源为存贷利差收入)占比59.44%,但在过去几年经济过热时,银行授信的主要对象是房地产业,而实体经济获益极少,民营企业更不用说。中小型企业的破产潮不能说与这种差别化的授信毫无关系。如何规范银行行为,让其发挥媒介作用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不是侵占利润导致实体空心化,需要政府高层的改革决心和魄力。

最后,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中央政府一直在推行结构性减税制度,但这一政策的落实情况却一直不太理想。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显示,去年税收总额增长了48%,加之其他随意性征收的费用,企业的负担不降反增。而要摆脱宏观环境的困难,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于水火,就必须帮助其降低商品成本,政府减税甚至是补贴力度都应该进一步加大,只有这样做,企业的生产才能活跃起来,否则不仅财政困境无法改善,中国实体经济的危机还有越陷越深的可能。

三、主要结论

综合来看,在政府仍未调整经济发展思路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格局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有政策帮扶,制造业也将面临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但我们仍可以从许多层面做出努力,目前的加速下滑势头是很容易改变的。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结,这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和机会来做出选择和调整,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能让制造业更健康的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仍然会是世界市场上一个金色的标志。

深圳代理记账公司电话

中山工作签证办理

注销签证怎么办理

企业纳税筹划